中医求索
茶酒文化
茶文化与药茶
酒文化与药酒
饮食药膳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 中医之道 > 茶酒文化 > 茶文化与药茶  

茶文化的源流
文章更新时间:2006-11-27  

  茶,周汉时期又称为“苦茶”,它原是一种野生的山茶科常绿灌木的芽叶。后来随着饮茶的普及,茶的需要量日益增多,渐渐把它引入庭园栽种,唐朝的茶产量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,唐代齐已有“尝茶”诗道:“旗枪冉冉绿丛园,谷雨初晴叫杜鹃。”

  这两句诗表明,唐朝已经能够生产高级“旗枪”茶,在早春时节,“旗枪”生长繁茂,一片嫩绿充满茶园,谷雨之初的晴天正是采摘的最佳季节。当时也已经能收获野生的更高级的茶——荣茶笱(茶芽)。唐代陆羽《茶经》说:“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,茶之笋者,生石沃土,长四五寸,若薇厥始抽,凌露采焉。”正所谓“褒然三五寸,生必依岩洞”(皮日休诗句)。此种野生茶芽,其植株矮小,长不过三五寸,生长于烘石沃土或岩洞之畔,当属茶中珍品,品位之高,可想而知。

  茶到唐朝时,已由文人雅士的享用品,成为“人家一日不可无”之物,人们普遍嗜茶,《新唐书》称之为“尚茶成风”。部分茶瘾大者,竞以茶叶掺入米粥中同煮,谓之“茗粥”。唐代杨华《膳夫经手录》说:“茶,古不闻食之。近晋宋以降,吴人采其叶,煮,是为‘茗粥’。”唐代白居易曾亲手种植茶树,作诗说:“平生无所为,见此心依然。”

  唐代陆羽对茶颇有研究,对茶文化造诣很深,被视为当代的“茶神”。他撰写的《茶经》,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茶的专门著作。《茶经》的问世,是茶文化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的标志。诸如茶的性状、品质、产地、采制、烹饮方法及饮茶器具等,书中均作了论述。

  唐朝时的茶叶品质已有明显的档次,如旗枪、茶旗二者近似,“盖茶味虽均,其精者在嫩芽。取其初萌如雀舌者,谓之枪;稍敷而为叶者,谓之旗。”(《避暑漫录》)皮日休说:“茶旗经雨展,石笋带云尖。”说明茶的嫩叶叫做旗,茶的“云尖”“雀舌”称作枪。又如茶简、茶枪,都属茶的芽尖,所谓“茶萼未展者曰枪”,品质比前者更胜一筹。他的“早采者为茶,晚采者为茗”,是指采得早的茶叶较嫩,采得晚的茶叶较老。可见茗虽然是茶的通称,但在古时一度寓有老茶之意。
茶叶的焙制,在唐朝已经有了专门的设备和器具。皮日休作《茶焙》诗称:凿级碧岩下,恰应深二尺。泥易带云根,烧难碍石脉。初能燥金饼,渐见于琼液。九里皆焙茗,相望在山侧。

  诗中指出,在碧岩之下凿一个2尺深的坑,坑上置“茶培”,坑中文火烧,使“茶焙”中的鲜茶渐渐被烘干,直至鲜茶中(揉出)的浆液干燥。像这样的以焙茶为名的坑有许多,在山中绵延几里路。这一焙茶的设备规模,真可谓蔚为壮观。那么,所指“茶焙”是什么?原来是焙茶之具。宋朝蔡襄在《茶录》中注解说:“茶焙,编竹为之,裹以苗叶,盖其上,以收火也;隔其中,以有容也;纳大其下,去茶尺许,常温温然,所以养茶色、香、味也。”

  关于煮茶技艺、饮茶用水和茶具的选择,唐朝时已相当讲究。茶鼎,是煎茶用的器具,系由铁铸成。皮日休有《茶鼎》诗描写说:“龙舒有良匠,铸此佳样成。立作菌蠢势,煎为潺声。”关于煎茶用水,《茶经》指出:“其水用山水(泉水)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”陆龟蒙也说:“新泉气味良”。饮茶用的杯盅,称做“茶瓯”。这种茶瓯十分精致,被形容为“圆似月魂堕,轻如云魄起”。《唐语林》记载:“李琦性又嗜茶,能自煎……客至不限瓯数,竞日执茶器不倦。”

  茶道,在唐朝已经盛行,当时的茶屋中,从茶的煎烹到澈茶、饮用,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。在茶屋中有“茶博士”专执其事。陆羽《茶经》问世,当时的德宗皇帝李适召陆进宫煮茶,喝后称赞不已,于是“茶道大利,王公朝士无不饮者”。

  《茶经》问世以后,有关茶书著述很多,迄至清朝,约有100多种。这些茶书均在《茶经》的基础上,有所发展,有所充实,有所创新,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茶文化的花环,把茶文化从唐朝的鼎盛时期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点。

  时至今日,我国仍是产茶大国,并把茶文化传往世界各地。

 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
  首页 学科简介 学术交流 中医之道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  您是第 位访问者
  © Copyright 2006 BJGN.ORG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,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
邮编:100053 电话:83198327 电子信箱:webmaster@bjgn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