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求索
茶酒文化
茶文化与药茶
酒文化与药酒
饮食药膳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 中医之道 > 茶酒文化 > 茶文化与药茶  

药茶的历史沿革
文章更新时间:2006-11-27  

  成书于公元2世纪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。”以后历代医药学著作均有茶剂的记载。如东汉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记载用茶治疗下痢脓血。至梁代,名医陶弘景认为茶“(主)好眠”,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,并将其应用于临床。唐宋时期,茶疗理论基本形成,《唐本草》对茶叶的功效记载已趋完善:“(茶叶)主瘘疮,利小便,去痰热,消宿食”。唐代《外台秘要》中有“代茶饮方”的记载,应是较早的茶疗方。宋代茶疗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,各种医药专著收载的茶疗方也比较多,尤其是由朝廷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等,由官方颁布的带有法典性质的专著中都有专章介绍“药茶”,如《太平圣惠方》九十七卷中载有“药茶诸方”,列有茶疗方10余种。至此,“药茶”一词首次载于医书。宋代以后,药茶的应用日益增多,元代太医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中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、功效及主治,是记载茶疗法内容较全面的专著之一。明代朱棣等编的《普济方》设有“食治门•药茶”篇,收载有葱豉茶等茶疗方8首。李时珍对茶的药用研究极为深入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除了对茶的功能主治有精辟的论述外,还载有治疗“气虚头痛”、“热毒下痢”、“解诸中毒”等茶疗方16首。清代茶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。从近代编撰出版的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中可知,药茶为清代宫廷用药的组成部分,如安神代茶饮、清热代茶饮、利咽代茶饮、平胃代茶饮等颇有效验。

  随着茶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,茶剂由最开始的单纯茶叶剂型,逐渐发展为茶叶单用、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和不含茶叶以药代茶三类剂型。茶叶单用剂型也由最原始的绿茶一种发展为绿茶、红茶、乌龙茶、砖茶、沱茶等数种。茶叶与天然药物合用始于花茶,如菊花茶、桂花茶、茉莉花茶等,继之就有了人参茶、姜片茶、栀子茶、蛇胆茶、午时茶、芝麻养血茶、连梅止痢茶、慈禧珍珠茶、降脂减肥茶以及酥油茶、果茶等数百种。将茶叶置于杯中,开水一泡,即成茶剂,既制作简单,又服用方便。借用茶剂的优点,将茶叶与天然药物分用,即出现了不含茶叶,以药代茶的“药茶”,如独参茶、净菊茶、五花茶、苦丁茶、绞股蓝茶、溪黄草茶、万应甘和茶、王老吉凉茶等近千种,广泛适用于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骨伤、五官诸多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。茶疗法不仅仅在临床和民间中广为使用,而且“茶剂”作为一种剂型已被《中国药典》(1995年版)收载。200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收载了小儿感冒茶、板蓝根茶2种茶剂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》收载的茶剂则更多,有甘和茶、降压袋泡茶、八珍袋泡茶、清热明目茶、石歧外感茶等20多种。目前我国已制成成品并上市销售的药茶达100多种。其中罗汉果茶、五加参茶、天雁减肥茶、虫草茶、绞股蓝茶、三花减肥茶等多种药茶,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红火,而且已批量打入国际市场,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青睐。这表明茶疗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茶疗法将会为防病治病,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更重要、更积极的作用。

 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
  首页 学科简介 学术交流 中医之道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  您是第 位访问者
  © Copyright 2006 BJGN.ORG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,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
邮编:100053 电话:83198327 电子信箱:webmaster@bjgn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