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常识
中医入门
预防保健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 科普知识 > 中医入门  

第十一讲:肝
文章更新时间:2006-11-27  

  肝位于腹部,横膈之下,右胁之内。肝为魂之处,血之藏,筋之宗。肝在五行中属木,主动,主升。肝性刚强,故《素问•灵兰秘典论》云:“肝者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。”
1.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
  (1)主疏泄。所谓“疏泄”,即指疏通、畅达、宣散、流通、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,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。自然界的树木,春天开始萌发,得春风暖和之气的资助,则无拘无束地生长,舒畅条达。肝就像春天的树木,条达疏畅,充满生机。其舒展之性,使人保持生机活泼。
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  ①调节情志活动。人的情志变化,除了为心所主宰外,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气机调畅,方能保持精神乐观,心情舒畅,气血和平,五脏协调。反之,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,气机失调,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。如疏泄不够,则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,不但出现胸胁、两乳的胀闷疼痛,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,闷闷不乐,情绪低沉,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;如疏泄太过,情志亢奋,出现头胀头痛,面红目赤,急躁易怒,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,中医称之为“肝火亢盛”。
  ②促进消化吸收。人体的消化功能,主要由脾胃主管,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泄的促进作用,才能维持消化的过程顺利进行。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;二是维持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。胆附于右肝叶之后,胆内储藏胆汁,具有较强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。胆汁的生成、排泄都依靠肝之余气,通过疏泄作用,溢入于胆,聚合而成。肝疏泄正常,气机调畅,胆道畅通,胆汁方能顺利排人消化道,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。若疏泄失职,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,常出现黄疸,口苦,呕吐黄水,胁肋胀痛,食欲减退等症状。这说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代表了肝疏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  ③促进气、血、水的正常运行。气、血、水等物质在体内处于不停的流行状态,除了和心、肺、脾、肾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外,还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。如气的正常运行,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,因为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。肝主疏泄,气的运行通利,气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。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职,气机不畅,气的运行则发生障碍,可出现气滞不行的病理变化,出现胸、胁、乳房胀痛等症状,对此,多采用疏肝、理气的方药治疗,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。
  气是血的运行动力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。这里所说的气,除了与心气的推动、肺气助心行血、脾主统摄血行等作用有关外,还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。若疏泄正常,血液循环则保持通利状态。若疏泄失职,通利作用失常,则出现血瘀等种种病症,如胸胁刺痛、聚积肿块、月经不调等。
 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、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,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肝调节水液代谢,主要体现在调畅三焦气机,维持三焦水道通畅,使水液易于流行等方面。如肝的疏泄失职,气机失调,不但影响到三焦水道的通利,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,而且气滞则血瘀,瘀血阻滞脉道,进一步阻遏气机,而致水湿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,留而为饮,凝而为痰,痰气互结,又可形成痰核、瘰疬。如水湿停留于胸腹腔,则形成胸水和腹水症。
  (2)主藏血。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。人体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微所化生。血液生成后,一部分运行于全身,被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利用,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而储藏之,以备应急的情况下使用。因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,故有“肝为血海”之说。
  肝之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:一是藏血不足,血液虚少,则分布到全身其他部位的血液减少,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,因而产生肢体麻木,月经量少,甚至闭经等;二是肝不藏血,则可导致各种出血,如吐血、咯血、衄血、崩漏等。
  肝能藏血,又主疏泄,这两种功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。表现在生理方面,则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气行血行,血方能归藏;肝血充足,肝之阴血又能制约肝之阳气,使其不至于疏泄太过。表现在病理方面,藏血与疏泄的病变常相互影响,如肝失所藏,血虚阴不足,血不养肝,则肝的疏泄功能失常,可表现为情绪易于激动,烦躁不宁或性情抑郁沉闷,睡眠多梦,同时又可见到胸胁隐痛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

2. 肝的附属功能
  (1)在志为怒。肝在志为怒,是指肝的心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“怒”有关。怒对于机体来说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,可使气血上逆,阳气升泄。如大怒则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,故有“怒伤肝”之说。如肝的阴血不足,肝的阳气升泄太过,则稍有刺激,即易发怒。
  (2)在液为泪。肝开窍于目,泪从目出。正常情况下,眼泪有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。在病理情况下,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,如肝的阴血不足时可见两目干涩;如风火赤眼,肝经湿热,可见目眵增多,迎风流泪。
  (3)在体合筋,其华在爪。筋即筋膜,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,是联结关节、肌肉的一种组织。中医学认为,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,故有“肝主筋”之说。如肝所藏血液充盈,筋得以养,则运动有力而灵活;如肝的气血衰少,筋膜失养,则筋不健。
  爪,即爪甲,包括指甲和趾甲,乃筋之延续,故称“爪为筋之余”。筋与爪均为肝所主,依赖肝血的滋养。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,如肝血充足,则爪甲坚韧明亮,红润光泽;若肝血不足,则爪甲软薄,甚则变形脆裂。
  (4)在窍为目。目,中医又称“精明”,是视觉器官。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,目的视力,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营养,故称“肝开窍于目”。
  由于肝与目的关系非常密切,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,可从目上反映。如肝之阴血不足,则两目干涩,视物不清或夜盲;肝经风热,则可见目赤痒痛;肝火上炎,可见目赤生翳;肝阳上亢,则头目眩晕;肝风内动,则可见目斜上视等。

3. 肝的生理特性
  (1)肝为刚脏,体阴而用阳。所谓“刚”,有刚强躁急之意。古人把肝比喻为“将军”,用将军的刚强躁急、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。正由于肝为刚脏,所以肝有病变时,则其气易动易亢。
  肝有“体阴而用阳”之说,所谓“体阴”,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,血属阴;二是说肝属脏,位居于下,故属阴。所谓“用阳”’一是说在生理上,肝内寄相火,为风木之脏,其气主升主动,动者为阳;二是说在病理上,肝阴、肝血易虚,肝阳易亢。
  (2)肝喜条达而恶抑郁。肝属木,应自然界春生之气,宜保持柔和、舒畅、升发、条达,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,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。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,低沉的情绪,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。
  (3)肝与春气相应。人与天地相参,则肝应春气。春季万物复苏,欣欣向荣,有利于肝气升发、调畅。肝的病变,在春季,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,可逐渐好转。

 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
  首页 学科简介 学术交流 中医之道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  您是第 位访问者
  © Copyright 2006 BJGN.ORG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,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医科
邮编:100053 电话:83198327 电子信箱:webmaster@bjgn.org